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存在著被傷害過的黑暗面,也許是別人傷的,或是自己傷了自己卻不知道。此作寫出了時下十分重視的自殺議題,還有一個重點:唯有懂得對方的感受與痛苦,才能夠真正使其得到解脫與救贖。
故事裡恩賽兒一心求死,偶然間在專為尋死之人架設的網站上看到一位網友在徵「尋死夥伴」,因此她決定聯絡這位和他有著相同想法的人並期待著即將到來的死亡之旅。在倒數的日子裡,恩賽兒的內心是比決定赴死之前更加的負面,面對分組的報告她覺得反正她也交不了了,老師提議的暑假課程她也覺得反正到那時候她早就死了,面對所有她周遭的事物她總是一再的拒絕、一再的逃避。
她和羅曼討論死亡方式時,其實是可以感受得到這兩位年輕人不是那麼的肯定自己即將要面對的是什麼,不管是一開始羅曼上網徵夥伴(雖然他只是覺得需要有個人逼迫他面對死亡這件事),恩賽兒主動提出要和小組同學一同到動物園去(雖然她只是覺得必須要給同組的一個交代),或是想在最後見父親一面…等等,其實這都是一種寂寞的表現,害怕被這個世界遺忘,害怕自己真的要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這都表現出時下年輕人對這個社會的不安與不信任,其實身旁的人都是願意伸出援手的,只是自己心中那塊放不下的陰影讓自己鑽進了死胡同內,找不到出口也不願意去面對那塊瘡疤。
「人心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主觀的,重要的是我們以什麼樣的觀點看待生命。」
看的角度不同,整個世界自然是大不同。恩賽兒和羅曼的相遇就是為他們彼此最好的安排,兩個本來一心求死的人到最後決定共同攜手活下去,羅曼讓恩賽兒看到她是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恩賽兒幫助羅曼去面對對妹妹死亡的那份內疚。愛能夠使人茁壯、使人充滿希望,也唯有愛才能夠使人們心中那份空缺填滿,珍惜生命才能使人看到更加美好璀璨的未來。
十分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